重新定义戏剧课堂,成为孩子的合作好拍档(上)
在
教育戏剧中,孩子在戏剧教师的引导下创作,扮演着共同作者的角色,他们的角色扮演也是在通过动作和言语“写”剧本。教师作为孩子的“合作者”,一方面基于儿童戏剧创作尚处于“稚拙”状态,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儿童的戏剧天性,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
“戏剧冲突”架构的设计者
孩子大多喜欢戏剧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激烈、搞笑和不平常。所以“剧本”依旧围绕“戏剧冲突”的遭遇、探讨与解决,引导孩子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故事”,而老师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教师在戏剧活动上需要不断地思考戏剧冲突的架构。架构的主要意义在于显示:张力和对参与孩子的意义。在戏剧活动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去凸显冲突的张力,引发孩子的积极探索,并进行相应主题延伸出的思考,让孩子的参与不仅仅是表演,而是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从无到有,先抑后扬,在戏剧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美好,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也是对于孩子审美精神的升华,教师将戏剧冲突的架构设计好,角色、具体情节、冲突与解决方法就可以交由孩子自由发挥创作了。
*部分内容节选于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
今天的复习小提示:
戏剧课堂中,教师是“戏剧冲突”架构的设计者,就可以要求学生最大程度得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去在戏剧冲突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