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孩子们的戏剧教育基于身体与心灵的对话,培养的能力是全面而综合的,这是戏剧课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育目标。从内在的思考能力、身体的表达能力逐步延伸到面对观众的表演能力,不同的能力相互促进,让孩子的综合能力在教育戏剧中得到全面多元的锻炼发展。
相辅相成的能力目标
❶思考能力是基础能力
戏剧将想法转变为行动,一定是基于内在的思考的。如果认为戏剧就是装扮成一个角色,做做动作,说说话,表演一段故事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且肤浅的。
1.身体想象与描画各种可能
“我可以变为一只虫子,到处飞来飞去。”“我是一棵小树苗,越长越大。” “我是兔妈妈,带着我的兔宝宝一起拔萝卜。”这些想象和描画在戏剧表达中,更多以肢体动作和表情外显出来,或伴随着声音和言语。但是这里的被外化的“想象和描画”实质是一种内在的思考,孩子动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感觉记忆,并加以重新组合、加减、变换等,从而建构出新的经验。
2.情节创编(包含剧本创作)
每一段情节的创作都是孩子积极的思考过程。
3.价值和态度思考
“戏剧冲突”解决方法的探索中,必定伴随着教师和孩子对此价值的思考、对人或者事物所持态度的思考,比如, “小狗巴迪为什么被拒绝了呀”“在生日会上,羊儿们有了与大灰狼的约定,对大灰狼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4. 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表演
戏剧是集体的艺术,每位孩子都在集体的互动中进行着戏剧的表达、创作与表演。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反思正是一种思考式的学习方式,从他人和自己身上学习好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成长。
❷表达能力是核心
戏剧表达能力作为戏剧艺术素养的核心,是由戏剧表达的媒介(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言语、延伸性表达)与要素(模仿、造型、控制、情感)两个维度相互交叉而成,这里欢迎大家点击往期精彩的戏剧表达系列了解哦。
❸表演能力是扩展
表演能力对于学前孩子不是必须的,但是在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等内容的铺垫基础上,在教师戏剧策略的支持下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具体来说,表演能力从意义交流的关系上看,包括了角色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从舞台空间上看,包括站位(即在舞台或场景的位置)、上场和下场的路径。
❹合作能力是衍生
戏剧是集体的艺术。学前孩子在戏剧活动中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各种想法需要协商;不同角色之间需要配合;不同的戏剧工作之间需要分工与合作,由此很自然地促进了在团体中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是孩子们互教互学的过程,也是彼此沟通情感、学会包容与接纳的过程。
只有戏剧教师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教”有的放矢,“学”有目标可循,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最好的课堂效果与收获,让孩子不断地锻炼提升自身能力。
他们不是完全割裂的存在,教师把握好戏剧活动的节奏与进程,使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戏剧教师的教学水准也影响着孩子的最终学习效果,在这一点我们从不懈怠。
由表演课堂™精心编写的教材和教案作为辅助,加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备受赞誉的教师培训,我们帮助戏剧教师快速学习掌握课堂所需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在教育戏剧领域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精彩的戏剧课堂与活动,均衡提升自身能力,为孩子考虑到每一处细节。从教学到教研,从课本到教案,表演课堂™,只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