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篇中就提到教育戏剧的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认知、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领域,这次就来仔细说说教育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关于它的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戏剧艺术的形式层面,即这一学科本身的有关知识。还有教育戏剧更为重视的关于戏剧艺术的内容层面,即所包含的戏剧话题。教育戏剧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而言,更注重其中的内容层面,即“戏剧冲突”所蕴含的深刻的内容。
戏剧知识,即角色、情节、对话、场景(布景)、装扮、剧本、剧场、戏剧样式。虽然并不主张将这些戏剧艺术的知识现在就灌输给孩子,但这些学科知识作为戏剧艺术的要素不可避免地与孩子发生互动,比如“扮演的角色”“故事的情节”“场景有什么”“怎么装扮”“剧本里的情节有哪些”等等;在戏剧样式中,偶戏、哑剧一般会出现在戏剧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中,而音乐剧、话剧是更为隐含的存在,不需要告知孩子具体名称。
戏剧话题,即为了解决“戏剧冲突”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包含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排斥、割裂、阻碍和矛盾,而产生对“戏剧冲突”背后各种知识的探索。
每一个戏剧作品都有自己的话题,比如,表演课堂™的戏剧主题活动“没有人喜欢我”是关于小狗巴迪交朋友的故事,巴迪在自己学会主动表示善意并且与其他人沟通之后,终于和大家成为了朋友。故事让孩子学会用友善的态度面对其他人,同时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用友善和自信去化解陌生与羞怯。
众所周知的“花木兰”故事则是关于木兰女儿身与替父从军的冲突,将中国古代女子的形象、身份以及古代战争的文化和知识自然地融入孩子的知识探索中,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去对话题背后的知识进行探索,并成为孩子自己掌握的内容与经验。
教育戏剧的认知目标中,形式层面通过多样的戏剧样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知识,也丰富了课堂。而更为重要的内容层面,不仅帮助戏剧教师把握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的主轴重心,同时帮助孩子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主动汲取话题背后的知识,影响着孩子们的思维想法和未来发展。
教育戏剧中的认知目标,让戏剧教师通过多样的戏剧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引发孩子对于戏剧主题内容知识的思考,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正确认知,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和内在人格。表演课堂™从科学的教育理论入手,融汇资深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从“声、台、形、表、戏剧游戏”多方面入手,为中国孩子创造符合他们的教育戏剧,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积极正向地引导他们成长为自信、独立的综合型人才,拥有更精彩的未来。
下期预告:
教育戏剧可以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提升,下期我们来一起看看教育戏剧为何可以全面而综合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呢,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又承担了哪一角色呢?下期见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