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包含了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这三大内容,从思考、表达、创作逐步延伸到“表演”,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也就此被规定,通常被分为认知、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领域。
认知
认知目标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戏剧艺术的形式层面,即这一学科本身的有关知识,即角色、情节、对话、场景(布景)、装扮、剧本、剧场、戏剧样式。
还有教育戏剧更为重视的关于戏剧艺术的内容层面,即所包含的戏剧话题:为了解决“戏剧冲突”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包含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排斥、割裂、阻碍和矛盾,而对“戏剧冲突”背后各种知识的探索。
技能(能力)
学前孩子的戏剧教育基于身体与心灵的对话,培养的能力是全面而综合的,从内在的思考能力、身体的表达能力逐步延伸到面对观众的表演能力。
❶思考能力是基础能力
戏剧是将想法转变为行动,一定是基于内在的思考的。
1、身体想象与描画各种可能
被外化的“想象和描画”实质是一种内在的思考,学前孩子动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相应的感觉记忆,并加以重新组合、加减、变换等,建构出新的经验。
2.情节创编(包含剧本创作)
每一段情节的创作都是积极的思考过程。
3.价值和态度思考
“戏剧冲突”的解决方案常会带来教师和学前孩子对此价值的思考,对人或者事物所持态度的思考。
4. 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表演
戏剧是集体的艺术,每位孩子都在集体的互动中进行着戏剧的表达、创作与表演。对他人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反思正是一种思考式的学习方式,从他人和自己身上学习好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成长。
❷表达能力是核心
戏剧表达能力作为戏剧艺术素养的核心,是由戏剧表达的媒介与要素两个维度相互交叉而成,欢迎大家点击往期精彩的戏剧表达系列文章去学习了解。
❸表演能力是扩展
表演能力对于学前孩子不是必须的,但是在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等内容的铺垫基础上,在教师戏剧策略的支持下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具体来说,表演能力从意义交流的关系上看,包括了角色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从舞台空间上看,包括站位(即在舞台或场景的位置)、上场和下场的路径。
❹合作能力是衍生
戏剧是集体的艺术。学前孩子在戏剧活动中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各种想法需要协商;不同角色之间需要配合;不同的戏剧工作之间需要分工与合作,由此很自然地促进了在团体中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
戏剧教育的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孩子常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戏剧活动,所以不仅是参与活动层面,还包括角色的情感层面。
参与活动层面的目标包括参与活动的兴趣(愿意、乐于、投入等),参与活动的开放性(在集体面前表现大方、敢于表达等)和责任感(坚持扮演角色、坚持戏剧工作)。而角色情感层面的目标,就是既有对角色情感的体验与理解,还有对角色情感的共鸣与表现。
唯有清楚了教育目标,才能在教育戏剧的学习中更加有方向和针对性。但不论是哪一方面,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可以全面而综合地健康成长。这一点表演课堂™努力做到了最好,我们针对戏剧课堂中的“声、台、形、表、戏剧游戏”围绕孩子特性做出最适合的体系规划和内容设计,在每次师训我们的金牌导师也不断强调教育戏剧重在“教育”,老师要学的也不仅是表演技能,更多的是能够带领孩子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滋养下,释放天性,挖掘潜能,全方位多元发展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全优秀的内在人格,并且受益终身。
这里是下期预告哦
从认知、能力到情感态度,教育目标的三大领域每一部分都值得详细深挖呢!今天这一篇给大家一个简单的预告提要啦,下周我们一起走进这三大领域,从中一窥教育戏剧的特有魅力,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