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孩子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途径,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到教育大家都清楚过程大于结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情况。
重在过程的教育戏剧
过程重于结果,但在戏剧课堂中,本末倒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戏剧中排戏的“排”是指重复、封闭和训练,扮演固定的角色,一遍遍地重复戏剧的情节,但这种成人化的排戏方式并不适合儿童戏剧。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适当的指导,而非为了追求完美的舞台效果和领导家长的好评,去完全控制孩子的一切。
沉浸在快乐中的小小学员们
某机构《西游记》小剧目排练案例
(教师旁述故事,幼儿扮演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和尚,练习台词和排练动作)
教师念了一遍唐僧的台词: “悟空,你还要伤老人家做什么?”
幼儿(扮演唐僧)也跟着说了一句: “悟空,你还要伤他做什么?”
教师接着说唐僧的台词: “你已经杀了人家的姑娘和老夫人,难道你还想伤人吗?”(边读边指挥扮演悟空的幼儿走向前)
幼儿(扮演唐僧)又跟着说:“你已经杀了人家的姑娘和老夫人,难道你想伤人不是吗?”
教师对着大家说了一句:“这个唐僧也是的,没劲(“没什么力气'的意思)。”
幼儿(扮演唐僧)回头看了看教师,没说什么。
……
教师说了一句台词后,对着扮演悟空的幼儿说:“你们说。”
扮演悟空的幼儿齐声说: “师弟,我不在,你们可要保护好师父。”
(教师在旁提醒台词)
教师着急了说:“还有呢?‘多保重’,你们赶紧说。”
幼儿(扮演悟空)说了一句:“多保重。”
……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戏剧中典型的反面案例。真正的教育戏剧需要教师走出命令式排戏的误区,在“做戏剧”的过程中,注重过程中带来的感悟,鼓励孩子体验与探索,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位置”,创作出他们自己的戏剧,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对话。
体验的过程性教育
戏剧是将扮演者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体验和思考,在虚构的情境中以假想的角色,通过虚构的故事外化的过程,但如果没有内在的体验和思考,就无法外化。
所以孩子需要通过体验和思考,理解自我和周围世界,才能更好地进行戏剧扮演,他们所表现的,是他对现实的理解,而不是对它的临摹。是基于体验的扮演,来自于孩子对自己已有经验的调动和主动的思考。当然,如果无法获得直接经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虚构式的体验来获取经验。
探索的过程性教育
教育戏剧中的表演是一个在虚构的情境中的探索活动。当一名孩子进入假想时,他们是在透过对话、情节、动作的试验、去重塑所知的世界中所反映的那些规则,并去观察在当中的自己。
表演课堂™带你发现不一样的戏剧世界
在课堂中,不需要教师“教”的过程,只有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过程。此外,最能体现教育过程中“探索”的是对情节的探索,即师生在没有任何剧本、文本的情况下创作他们自己的戏剧情节。
个人的过程性教育
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戏剧天赋,在教育戏剧中,他们可以运用戏剧方式来自由表达心中的想法,这也是孩子自己个性的外化表现,在戏剧活动中,尤其是群体活动时每个角色都是独特的。
每个孩子都有着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
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他喜欢或者能够胜任的角色,真正参与到戏剧活动之中,并获得自己的收获,这种以学习为主的过程性教育,也是孩子探索自己、找寻自己的过程。
过程支持了结果,结果也来自于过程。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作为载体的更好的教育,抛弃掉生搬硬套出的刻板课堂和舞台,才会挖掘出孩子更多的天赋与潜能。表演课堂™保持着为孩子打造更广阔未来的初心,汇聚多位教育专家与资深教师,结合国内教育戏剧发展现状,从课上到课下,从孩子到教师,倾注心血研发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戏剧”,给他们前所未有的精彩课堂和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