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化思维,释放孩子的戏剧天性

  很多人对教育戏剧都存在着更关注“戏剧”本身的情况,教师也会借用成人戏剧教育的套路一成不变地教给孩子。但教育戏剧比起“戏剧”,更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戏剧是教师对孩子戏剧经验建构规律的遵循,是对孩子天性的发掘提升。
 

  儿童戏剧是从粗糙简单的和游戏化的稚拙性表演向复杂综合的和艺术的表演层次发展和过渡。这种发展和过渡就是因“角色塑造”、“即兴表演”等各种戏剧元素在儿童戏剧中不断被添加进来而形成的。
 

  角色塑造先行

  “剧本先行”是成人戏剧中成熟的戏剧艺术创作路径,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此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众意识,更应该顺应孩子戏剧创作的思路和进程,选择“角色塑造先行”。
 

  教师应适当引导孩子们去对角色塑造从外表到内在个性的逐步探索。从最初的“我是谁”的探索,逐步到“我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最终通过“角色喜欢(不喜欢)什么”去深层探索角色的内在个性。

  

 

  通过对开放型问题“喜欢(不喜欢)什么”的探讨,孩子可以自由思考和表现对角色的理解,完成对角色内在个性的探索。在角色塑造的探索中,尤为明显的就是“角色装扮”促进了孩子的角色认同。
 

  比如表演课堂™的精品短剧剧目《没有人喜欢我》,孩子们对剧目中各个角色的小道具就十分感兴趣,在拿到小兔子的胡萝卜、小绵羊的小草、小猫咪的一条鱼这些道具之后,就已经下意识开始了角色扮演,此时这些可爱的孩子已然变成剧目中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对动物角色的服装更让他们雀跃兴奋,比如小狗巴蒂的服装、小狐狸的耳朵还有小猫咪的眼睛,这些细节都可以帮助孩子在装扮上之后增加角色信念感,

  

 

  “即兴扮演式”情节创作

  成人化的儿童戏剧教育将情节创作视为表演的前奏,通常先口头讨论,然后将讨论内容表演出来。但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出现言语式讨论内容丰富,到表演中却因遗漏讨论内容而显得简单的情况。
 

  所以儿童戏剧中的剧本创作过程不适合单纯的语言讲述,教师要鼓励孩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并进行详细地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角色的身份,及时根据孩子的话语、动作和情绪反应加以互动,但是在实践中,常有教师不习惯或者不善于在即兴扮演中引导,所以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

  

 

  教师对孩子有着引导、教育的重要作用,戏剧教师的培养在教育戏剧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一个专业的教育戏剧老师会带孩子在有益的戏剧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表演课堂™以孩子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水准的提升也不曾松懈。我们以“戏剧”为载体,提倡师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思维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激发,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闻推荐

表演课堂微信联系
表演课堂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
立即下载APP
4008
037577

客服热线

留言咨询/

Message consultation
  • 姓名:
  • 微信:
  • 电话:
  • 城市:
  • 留言:
  • 提交之后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您也可以拨打 400-803-7577 进行咨询。

举报投诉/

Report complaints
  • 姓名:
  • 微信:
  • 电话:
  • 城市:
  • 投诉:
  • 提交之后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