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好奇中模仿一切,在幻想中与万物相融。人性与灵性的交织,构成了孩子充满生机、和谐适度、生生不息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更多关注孩子人性的发展,忽视甚至忽略灵性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刻板的教育更多地束缚了孩子想象力等天性的发展。
与生俱来的灵性
在孩童时期,孩子们不能很好地区分一样物体是否具有生命。他们不但常常认为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认为那些东西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意识。他们对自然界的事物与变化无法理解,因此孩子会对许多事物赋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就如同人类发展早期的原始先民把自然现象加以想象与神化一样。
灵性教育对于孩子是必要的,尊重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活学习中,带领他们重视每一次的感受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自然天性,帮助他们关注事物的本身意义,是保留灵性的最佳方法。
从灵性到人性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人类天性,也是理性与感性的互渗,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对于孩子来说,人性就是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自身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孩子会用感性感受周围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用理性发现、思考和把握规则和道理。
人性本是孩子逐渐成长,从懵懂到丰富认知的正向建构。但是,如同孩子需要身心合一的完整教育一样,现代教育常把孩子的灵性与人性分裂开,比如区分出知觉的和思维的、抽象的和个别的、感性的和理性的、高级的和低级的一样。孩子的灵性消退,教育的效果也会随之削减。
孩子的人性和灵性本应共生共存,但是现代教育过分关注人性的发展,忽视灵性教育。在可塑性最强的儿童时期,教育更应该以孩子的综合发展为根本,观察、激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更要发展孩子的天性。
表演课堂™作为教育戏剧领域的领跑品牌,不仅注重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同样重视孩子的灵性教育,让孩子在在教育戏剧之中,通过“声、台、形、表、戏剧游戏”鼓励、激发孩子在感知、体验、想象上的天性,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大可能提升想象力、创造力等内在,灵性与人性的双重教育,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打下基石,给予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