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就会玩游戏,他们通过游戏体验生活、感知世界,比如假装游戏,这种假装是孩子自发的、自由的,没有谁来教他们这么做,却让孩子在无形中发展了“戏剧对话能力”,丰富了“戏剧艺术感受力”。
那些被低估的假装游戏
孩子的假装游戏为戏剧的发生打下了基础,因为戏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假定性。孩子知道自己在假装,才可能会出现他们自己的戏剧;孩子乐于假装,才愿意积极地参加到戏剧活动中,而我们所熟悉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象征性游戏也都属于假装游戏。
个人行为假装:动作假装
行为假装,是最简单的假装游戏。此时的行为假装不需要与其他人或角色发生互动。本质是以“动作假装”为主,即“我假装做什么事情",孩子没有意识自己在扮演成他人。
导演式个人游戏:角色与情境融为一体
在4岁以前,孩子还是喜欢自己摆弄玩具、材料等,他们像导演一样组织游戏的情节,操控不同的角色,这就是导演式个人游戏。在导演式个人游戏中,孩子不需要其他玩伴的配合,也不担任任何固定的角色。
角色游戏:角色从情境中分离
角色游戏是指孩子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它的特点是孩子的“创造性”以及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性”。角色游戏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重现,内容则是“社会性”的,游戏的情节源于真实生活,而不是虚构的想象世界或文学作品。
角色游戏是多个角色之间的真正互动。参与游戏的孩子基于扮演的角色的理解,进行着角色之间的互动,当有的孩子不能遵照情境规定扮演角色时,往往就会得到其他角色的建议、劝阻、命令等不同反应。
戏剧性游戏:集演员、作家、导演于一身
“戏剧性游戏”是孩子想象出一个虚构世界,并主动和伙伴合作进行一个有情节的游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自发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和编写戏剧角色、行为或事件。
戏剧性游戏常常被包含进角色游戏中,它具有角色游戏的模仿和假装两个特性。但是在角色关系的明确性、情节的完整性上比角色游戏更进一步。情节也超越日常生活的重现,被孩子添加了更丰富的、更为自由的想象。但因为孩子还没有产生观众意识,因而还是一种游戏,不能称之为“戏剧”。
假装游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尤其是在创造场景与扮演相应角色时,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角色,观察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记忆、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不同的假装游戏同样遵循着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与需求,戏剧游戏同样如此。表演课堂™从教育戏剧理论与丰富的一线教学实例出发,多年潜心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选取最适合的戏剧游戏,让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认知、适应能力,锻炼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成长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